西安市委农办、市农业农村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安全战略,粮食生产实现“二十一连丰”,“菜篮子”工程国考连续3轮优秀,成为包括直辖市、省会副省级城市在内的36个大中城市中3个连续3轮获得优秀的城市之一,并在全国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。
西安市积极探索推进耕地保护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,一县(区)一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常态开展撂荒地、耕地“非粮化”巡查整治。开展“百千万亩”高产示范方创建,实施“百千万亩”高产示范方联动创建,建成百亩攻关田507个、千亩示范方263个、万亩示范片17个,打造“吨粮镇”22个、“吨粮村”27个。粮食生产实现“二十一连丰”,面积、总产、单产实现“三增长”。大力提升特大城市“菜篮子”产品的生产能力、市场流通能力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调控保障能力四大体系建设,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,“菜篮子”工程国考蝉联三连优。
全链融合推进“五好”都市现代农业,阎良、长安、蓝田九间房等多个区、镇、村入选国、省示范创建。
“三区一带三基地13+6集群”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持续优化壮大,建成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、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,建成乳制品、蔬菜、猕猴桃3条百亿级和花卉、葡萄2条50亿级产业链。周至猕猴桃品牌价值达69.78亿元,连续十年蝉联全国浆果类第1名。阎良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、长安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、蓝田县九间房镇省级农业产业强镇、周至县马召猕猴桃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、高陵区老屈庄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评估认定,临潼区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。蓝田县洩湖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投入运营。
智慧农业运用于田间地头
务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,90个村入选首批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,占全省1/5;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。
持续深化农村“三资”专项治理,全市累计整改问题合同6.5万余份,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5.95亿元。出台《西安城乡融合要素流转交易管理办法》,组建全国首个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。市委农办、市纪委联合印发通知,规范农村“三资”入场阳光交易,推动12类158宗项目交易,成交金额7亿元,为村集体增收5.78亿元,带动农民增收9541.27万元。前三季度,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23元、同比增长6.9%,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.7个百分点,居副省级第一位。深入学习运用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创新实践“七步和美”工作法,突出统筹、整域、一体原则,系统推动乡村产业、乡村建设、乡村治理,90个村入选首批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,占比1/5。建设西安都市现代农业创新基地5个、西安乡村空间站8个和一大批团建基地、青年乡创客、乡村会客厅等典型,走出了乡村分解城市功能、城乡融合发展的西安路径。
大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,西安智慧农情监管平台、设施农业、无人农场等新场景、新业态广泛运用,焕发更高水平乡村振兴新动能。
聚焦新前沿、最迫切,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。西安数智农机丰富拓展西安智慧农情监管平台场景,护航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生产。签订《西安市与奥什市进一步加强农业合作交流备忘录》,成立西安-北哈萨克斯坦州农产品检验前置服务促进中心。沿环山路西安都市现代农业绿色新质生产力廊道成效初显,设施农业、无人农场、垂直农业等新应用、新业态广泛运用,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9%,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1%。第31届杨凌农高会,斩获“后稷奖”19项、“四新”成果6项。
2025年,全市将聚焦加快城乡融合发展、乡村全面振兴“两大主题”,深入学习运用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立足西安都市现代农业和特大城市农村发展与治理的根本,持续深化农村改革,加快农业科技创新,大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,守牢确保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“两条底线”务实推进“千村示范、全域提升”工程,一体推动乡村发展、乡村建设、乡村治理与农民增收致富,探索走出一条特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、促进共同富裕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西安路径,奋力把西安“五好”都市现代农业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!(通讯员 马秦)